中醫治病,注重全人思考

為什麼中醫有辦法治療這些難纏、看不好的病?
中、西醫看病各有所長,迥然不同的思考邏輯,提供疾病治療的另種可能性。 「中、西診斷方式不同,」長期研究中醫診斷學的羅綸謙醫師比喻說,像觀察一棵大樹,西醫很重視樹木本身變化,從細胞學到微管束等結構,可不斷切割、定格到最精細程度,但沒辦法處理不確定或看不到的東西。
中醫是整體性的歸納整合,看的是大樹所處周遭環境,包括泥土狀態如何、這棵樹在整片森林中佔有的位置及氣候變化對它的影響等,很注重動態平衡。
因此國醫董延齡主張,中、西醫根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哲學,無從比較誰好誰不好,需要彼此尊重,「把病治好,才是本事,」他說。
中醫認為,疾病源自於人體小宇宙和大環境失衡,治病的關鍵在於,如何調理體質回復到平衡狀況。
「我們看病考慮的是『人』,不是症狀,」中醫師鄧振華說,中醫很強調「辨證論治」,也就是會依照體質及個別生理狀況,給不同治療方式。比如說同樣的感冒、咳嗽,當女性碰上月經期間就不能開太過寒涼的藥。
調補更是中醫獨有的治病關鍵。 「尤其是補氣藥,」中華民國兒科醫學榮譽理事長顧明津解釋,中醫很注重人體氣血循環,尤其是氣比血更重要,哪裡阻塞或虛弱了,就會形成病機,補氣藥可以帶動整體循環,讓氣血暢旺,「把人體的中古車變好車,」他形容。
像是有些小孩不耐爬山、爬樓梯,一爬就喘,中醫診治後發現是心氣虛,吃點藥調補,問題就解決了。
有些人感冒吃西藥一、兩個月沒好,中醫利用補元氣方式,很快可讓患者病情穩定;其他像是手術後,或是在做放療、化療的癌症病人,可以透過適當調補來提升免疫力。
四種疾病,中醫療效差
但中醫並非能治百病,到目前為止,有些疾病單以中醫來治療,效果並不好,民眾在選擇就醫前,最好審慎考慮。
1.癌症:目前西醫的標靶藥物很精準,效果不錯,比起中醫治癌藥效不明,專家建議宜以西醫治療為主,手術後輔助中醫治療,可減少西藥治療副作用,降低癌症復發率。
2.中風:急救治療也建議以西醫治療優先。
中風搶救分秒必爭,「西醫的溶栓藥效果快,三小時內就可達到溶解血栓效果,」鄭振鴻建議,但中醫可在中風西醫治療穩定後,以介入輔助治療,譬如在病房時就可給藥和針灸,不但復原效果快,也會減輕肢體癱瘓情況。
3.肝炎和腎臟病:中醫可以減輕肝炎狀況,「但一定要配合抽血檢查,」鄭振鴻提醒說,肝炎的人用藥要非常小心謹慎,更不能胡亂吃草藥或來路不明的中藥,通常在正確的中醫師治療下,肝炎指數「應該會持續下降,」他說,如治療後肝炎指數上升,就要立即停止中藥治療,查明原因。
至於坊間傳說吃中藥可讓萎縮的腎變好,不用去洗腎,中醫師們也都直呼:「不可能!」
「萎縮的腎不可能會變正常啦!」巫水生醫師一口駁斥了這項說法,他指出,在腎功能還未完全受損、瀕臨洗腎前,中醫有機會延後須靠洗腎的時間點。
洗腎之後,中醫的治療可以減少相關併發症,延長存活率,或是減少洗腎次數,但不可能逆轉成「不洗腎」,中醫師鄧振華說。
他曾治療過一位瀕臨洗腎的小學老師,吃中藥延緩了10年,最後才因一次重感冒急性感染腎臟,為了保命,不得不洗腎。
他建議腎臟病人看中醫時可以給自己訂個「底限」,比如說三個月,如中醫治療情況沒惡化,通常可以繼續治療;但中間如果出現任何緊急狀況要洗腎,也請先去做治療,因為洗腎之後可以看中醫,減少疲倦、心血管等病變,增強免疫力,延長存活率。
好醫生會領你找到治病的路
總的來說,中西醫各有特色,「只要能真正為病患謀福祉的就是最佳療法,」免疫細胞生物學博士、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在《真原醫》書中肯定說。
他認為,中、西醫整合會是必然趨勢,這種包括了身、心、靈的醫學,是最完整、先進的21世紀醫學。
當西醫發展到愈微小細節的範疇,「愈會認同中醫的整體療法是正確的,」楊定一說,而中醫也會理解,運用先進的科學和儀器,可以幫忙解決更多健康問題。
最要緊的是,中醫師應該做好「守門人」角色,為民眾把關、指引正確治病之路。
「好醫師會給病人指引明燈,」曾連任兩屆高雄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的中醫師黃蘭說,現代好醫師要視野寬廣,對中、西醫有一定涉獵,才能憑著專業去判斷、了解病人實際狀況,知道何時該用中醫、何時該用西醫,什麼時候應該要轉介,不會受限在單一學門裡,「這才是真正以『人』為主的醫療,」她說。
民眾也不要隨便相信號稱有高價藥可治癌的所謂中醫師,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