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擅長治療的病
目前中醫對於下列疾病累積不少治療經驗:
1.感冒、發燒:中藥的效果很快,通常一、兩天就能改善不舒服的症狀,中醫師巫水生說。
2.自律神經問題:如大腸激躁症,中醫的治療效果不錯,這份研究結果被刊登在1998年《美國醫學期刊》上。
研究方法是將腸激躁症患者分成三組,一組吃同樣的中藥,另一種依體質給予不同中藥,最後一組則是給安慰劑,結果發現,前兩組病人的狀況都比安慰劑效果好,且針對個人體質給藥,治療效果持續更久。
3.不孕:中、西醫共治是全球治療不孕的趨勢。新近研究指出,針灸和中藥可提升受孕率。 2011年澳洲的研究顯示,以中藥調理治療不孕四個月,比起吃西藥或做人工受孕,成功受孕率提高3.5倍。
研究人員指出,中醫長於精確掌握並分析月經週期變化,找出不孕的原因,並藉由調整月經週期達到順利排卵、懷孕目標。
在台灣,中、西醫合作治療不孕,也很常見。
「我們是公開合作,」本身是婦產科醫師也是中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部主任賴榮年說,這幾年婦產科醫師常會轉診不孕患者來看中醫,雙方共同討論治療計劃,成效還不錯。
他指出,中藥能針對排卵藥所造成生理的變化去平衡,減少嚴重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讓患者在治療不孕時不會那麼痛苦,也較能持續下去。
4.乾燥症:像風濕病、紅斑性狼瘡(SLE)或更年期等造成全身性乾澀、皮膚乾癢,中醫可用滋陰的藥讓身體恢復調節水分功能,不會再乾巴巴,「約治療2 ~3個月會好轉,」鄭振鴻說。
5.過敏性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中醫可讓過敏症狀獲得較好的控制。
以過敏性鼻炎來說,吃中藥可讓鼻子暢通,而且不會有昏昏欲睡的副作用,「孩子比較能夠專心讀書,」鄭振鴻說,有些成績倒數的孩子並非不聰明或不用功,而是有過敏問題,調理好後,孩子的成績跑到前幾名,常讓爸、媽嚇一跳。
中、西醫合作防治氣喘,能減少患者住院和急診次數。彰化基督教醫院氣喘防治中心結合中醫部和胸腔科,除了一起控制患者症狀,也教他們平時如何監測氣喘,以及運用刮痧、穴位按摩肺經(手上的虎口的合谷穴),達到控制氣喘效果,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羅綸謙指出。
6.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調理:目前中醫仍尚無法根治糖尿病和高血壓,但可緩解慢性病患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如糖尿病患的手麻腳麻,以提升生活品質。
「高血壓、糖尿病一定要吃西藥,不能隨便停藥,」行醫近半世紀的中醫師巫水生提到,但中藥可控制血壓、血糖,防治疾病繼續惡化、減少併發症,如果控制得當,可以減少西藥用量,但不可能完全停藥。
7.婦科問題:如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或肌瘤等,中醫可調理改善,但要配合西醫追蹤檢查。
鄭振鴻解釋,中醫很擅長「調經理帶」─調理月經週期及處理分泌物問題,這也是治療痛經、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但一定要配合追蹤檢查,如果肌瘤變得太大,就要考慮手術切除。
8.產後乳房堵塞發炎:產後婦女常見乳腺不通、發炎,硬得像石頭一樣,或嚴重脹痛無法哺餵母乳,中醫可用泌乳或通乳方來做改善,保持乳腺暢通、減輕疼痛。
9.腦部和神經病變:如耳鳴、耳聾、視神經萎縮,以及中風後,可透過針灸改善狀況。
擅長針灸的丘應生醫師說,局部刺激可以改善氣血循環,讓「暫時當機」的生理功能回復原狀,不過還是要配合生活上的調整,像是晚上11點以前入睡、少吃辛辣物等,才能達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