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 補瀉」,咱們先得說說「 虛實」。
中醫理論認為,疾病的發展與正邪的盛衰變化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記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意思是說,邪氣入侵人體,如果正氣旺盛,能夠奮起反抗,正邪抗爭劇烈,就會表現為實證,如精神亢奮、語高氣粗、面赤發熱、煩躁易怒等;若正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則表現為虛證,如面色蒼白、精神不振、身睏乏力、心慌氣短等。
中醫強調以「補虛瀉實」的原則來實現陰陽調和。具體方法是辨明虛實後,相應地用「補法」鼓舞人體正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以消除各種虛弱證候;或者用「瀉法」疏瀉病邪,幫助機體祛邪外出,以治療各種邪盛證候。
補瀉思想滲透到中醫治療的各個方面,包括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等,都對手法的「補」和「瀉」有特定的要求。
中醫治病需根據人體的全身情況和體質,辨析出疾病的虛實本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才能達到強身健體、驅除邪氣的效果,而正確的補瀉手法是臨床治療的關鍵。
「 補瀉反,則病益篤」,若辨證錯誤,補瀉手法用反,不僅不能治療疾病,還有可能加重臟腑失調,使病情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