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輕重補瀉
輕重指手法用力的大小。用力輕為補法,用力重則為瀉法。用力輕,患者感覺舒適,臟腑逐漸感應,達到興奮後,多能持續一定時間,故能增強臟腑的功能,因而為補;重手法,很快達到閾上刺激,使腧穴疲勞。
因而能抑制臟腑功能,故稱為瀉。清代臟腑點穴的鼻祖王文先生明確提出了推拿輕重補瀉的概念。 《幼科推拿秘書》卷二也有「初生輕指點穴。二三用力方憑,五七十歲推漸深,醫家次第神明」的記載。
在臨床治療時,對於脾胃虛弱的患者,在脾俞、胃俞、中脘、氣海等穴用輕柔的一指神推法做較長時間的節律性刺激,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對於胃腸痙攣引起的劇烈腹痛,在背部相應的腧穴用點、按等手法做較短時間的重刺激,痙攣即可緩解;對於膽絞痛患者,在背部肝俞、膽俞做較短時間的重刺激,即可使膽絞痛緩解。
高血壓的治療也是如此,針對肝陽上亢而致的高血壓,可在頸項部(橋弓穴)用推、按、拿等手法,做由輕而重的刺激,可平肝潛陽、降低血壓;對於痰濕內阻而致的高血壓,則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腎俞。用推、摩等手法,做較長時間的輕刺激,以健脾化濕,從而使血壓降低。
2、方向補瀉
推拿講究方向,方向有別,補瀉各異。一般認為,操作時方向向上、向外、向左、向心、順經絡走行方向、逆時針多為補法;反之,向下、向內、向右、離心、逆經絡走行方向、順時針多為瀉法。
對於手法方向與補瀉的關係,歷代文獻有較多的記載。推拿臨床主要是遵循經絡迎隨補瀉與推拿特定穴方向補瀉的原則來能術。如《小兒按摩經》雲:「搯脾土,曲指左轉為補,直推之為瀉。」